光大理财潘东:中国需要强大的资产管理市场 当前行业规模接近美国1997年水平

 人参与 | 时间:2024-07-07 17:18:52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资管峰会上,中国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潘东发布了《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1》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光大理财、波士顿咨询公司共同起草,以“市场总结、时代担当、关键一跃、信义为本、践行使命”五大主题对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进行深度分析。

《报告》首先回顾了2021年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表现;其次,与美国资产管理市场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以阐述资管市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再次,从“使命、模式、能力、科技”四个方面详细描绘出我国资管市场的具体发展路径;之后,以保障投资人收益为出发点,介绍了资管行业如何将“信义义务”落地的三大机制;最后,以“助力实体经济、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业使命,通过案例分析,鼓励资管机构躬身入局、补齐短板、构建核心能力。

以下是发布会实录。

第一章:2021年中国资管市场回顾

回顾中国2021年的资管市场,团队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主题词就是“提速换档”。2021年,资产管理行业增速达11%,是资管新规实施四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速,行业整体规模市值达133.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站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可以说中国的资管行业面临关键一跃。

从机构格局看,2021年中国各类资管子行业规模涨跌整体沿袭2020年趋势,呈现涨跌互现的状况。其中,公募基金增速24%,奠定了在中国资管行业的主力地位。银行理财保持三年稳定增长,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超过90%;最重要的是,理财子公司作为一个新物种,三年时间达到整体银行理财份额占比的60%,跃居主力。券商资管规模下降4%,但团队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可喜的信号,表明券商资管的转型终于迎来了止跌企稳的曙光。信托规模持续下滑,在回归本源转型的路上持续深化。

从资金端看,中国资管市场资金端结构保持稳定。其中零售资金持续稳定增长,贡献56%的资金;银行资金增速14%,与去年持平;养老资金持续高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养老资金一定是中国资管市场最强大的增长力量之一。

从渠道端看,伴随监管政策落地、业务大规模数字化、财富管理转型等因素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经历线上化、开放化、投顾化、规范化四大演变。

从产品端看,2021年多资产策略、“固收+”等绝对收益类产品、依托大类资产配置的FOF类产品都在快速增长。尽管去年股市波动大,但权益类基金依然平稳增长,尤其是股票型ETF突破一万亿关口;现金管理类产品首次出现增速放缓,这也是在监管政策引导下的结果。产品端最重要的是三个现象级的创新:养老理财扬帆启航、公募REITs破土而出、ESG投资方兴未艾。这三个领域在今天可能仅有几百亿的市场体量,但未来5~10年其规模可能会增长至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

从资产端看,2021年大类资产回报受全球工业品再通胀、权益类资产收益回落以及中美货币政策的互斥等因素影响较大。从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看,一是债权类资产成为资产荒背景下银行理财主要的增配资产来源,二是公募REITs成为银行理财新的配置对象,三是非标占比大幅压降。

《报告》深度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全量数据。通过对过去五年市场数据比较分析,团队观察到中美两国市场情况迥异。以主动型的公募基金为例:一是规模增速上,中国主动管理基金增长速度中位数是21%,美国是5%,中国过去五年增长较快;二是管理费率上,中国的中位数是100bp,美国是64bp,中国的管理费率高于全球;三是中国单只基金规模小,平均规模约为3亿美元,美国则高达20亿美元;四是中国市场策略偏重债券型与混合型,美国市场则偏重股票型。在被动市场上,这些差距也呈现出类似结构。

此外,《报告》还对比了中国与美国公募基金的全量产品和策略。在产品策略上,除了主流策略稍有差异外,无论是主动管理的特殊型产品如高收益债、通胀挂钩债、结构性债,还是另类产品如流动性另类资产、基础设施资产、结构化资产、私募股权,以及解决方案如平衡型、目标日期型,中美两个市场的产品差异显著。

造成中美差异的根本原因包括:第一,从国际化程度上看,美国资产管理和资本市场是全球化市场;第二,从底层资产上看,美国各细分资产类别都具备足够的广度、深度以及活跃度,在此基础上资管机构能够打造出精细化、全面化的投资工具;第三,从资金体量上看,美国资管市场拥有足够大的资金体量来支撑广泛而丰富的资管产品。

第二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需要强大的资产管理市场

《报告》的第二章回答了在中国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资管行业如何随之应变的相关问题。《报告》提出,中国的资管行业要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担当,各类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转得以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需求之中,在这个路径里,资管行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资金端及财富端而言,资管行业引导资金长期化、专业化、机构化,帮助投资人更好地分享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红利,这是间接金融体系做不到的。第二,对于金融体系而言,资管行业推动了投资方与融资方的风险和收益定价匹配与直接传导,提升资金融通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第三,对于实体经济端而言,资管行业起到配置资金、资产定价及赋能企业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当下,资本市场非常缺乏资本金、缺乏长钱。为满足周期长且复杂度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匹配,稳定宏观杠杆率、压低债务率,以及向“专、精、特、新”领域释放权益类资金,这一切都呼唤着中国资管行业要积极践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实践层面,《报告》选取了美国大萧条以来近100年的数据。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在这期间经历的一系列经济跃升、萧条复苏、养老起步、工业转型、科技腾飞、资本向善直到最近的抗击疫情等过程中,资管行业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经济中枢作用。伴随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资管行业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增长,到现在占比是42%,已经成为美国金融体系最大的资金供给主体,这期间经历了传统银行体系的衰落和非银金融中介体系的先盛后衰。

对比中国,在整个金融体系里,2021年中国资管行业规模占比27%,接近美国1997年的水平。在融资结构上,2020年中国直接融资占比是38%,美国是81%,与同样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欧洲和日本市场相比,中国也存在相当的差距。从资管机构实力上,团队认为产品数量代表策略的丰富程度,单只基金规模代表投资者的认可度,所以对比中美前50大资管机构的单支基金规模和产品数量,发现中国发行产品只数最多的基金公司,其单只基金规模还很小。在资管机构实力上,中美差异也非常大。

第三章:中国资管高质量发展路径

基于这种差距,《报告》围绕资管行业的“使命、模式、能力、科技”提出了十个问题。只有回答好这十个问题,资管机构才能行稳致远。

在使命端,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中国资管机构的“双重使命”。一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二是为实体经济赋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基于双重使命,提出两个问题:如何回归对投资者负责的本源?如何助力实体经济转型?

在模式端,中国资管行业传统的价值链是投资标准化产品以及按照产品销售逻辑开展业务。若要突破传统价值链,向客户端、资产端做延伸,升级商业模式,需回答好四个问题:如何做好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融合?如何为机构客户打造解决方案?如何赋能政府和企业客户?如何系统性建立另类资产投资业务?

能力是核心,没有能力走不远。在能力端,围绕“产、投、研、销、服”五大能力建设,团队做了一个资管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关于核心能力建设,需回答三个问题:如何打造体系化、平台化的投研能力?如何打造客户导向的销售和服务能力?如何系统性提升资管公司产品创新和布局能力?

科技是基础,为资管行业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科技端,要从“硬”和“软”两方面着手。在“硬”的方面,怎样打造端到端的系统架构?怎样提升数据能力?在“软”的方面,怎样构建数字化体制机制及相应人才队伍?通过软硬两方面的提升,来回答“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科技体系”这一问题。

第四章:信义为本

对投资者负责 创造客户价值

《报告》通过分析中国公募基金市场长达15年的数据发现,无论是全市场,还是任何门类的公募基金,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明显低于公募基金的净值走势。团队以一家资产规模超500亿、由其明星基金经理管理、期限长达九年的某只产品数据为样本,发现该基金至今的净值大概是5.7,投资者收益只有3.0。在极复杂的数学运算量化佐证之外,团队还希望将该现象进行定性的归因,但该问题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庞杂的资管体系,若想清晰梳理归因,必须回归该体系的初心所在:即更好地实现客户价值,让投资者赚钱。

遵循这个逻辑,团队回顾了“信义义务”。早在1940年,《美国投资顾问法》就把它写进了资管机构的责任里面。2019年,进一步将信义义务区分为“忠实义务”和“审慎义务”:忠实义务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冲突,主要是说信息披露怎么做;审慎义务是要求机构要基于客户目标,提供最佳利益的解决方案。在该宗旨下,团队认为要构建“三大机制”保障信义义务的落地。

机制一:树立客户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该机制既要体现控股股东如何管理资管机构,也要体现资管机构如何考核投资经理,要有长期和价值导向,也要考量资管机构和销售机构之间的利益如何分成。

机制二:加强易解透明的信息披露与评价机制。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做的相对较好,但团队发现如果按照完整、明确、易得、易解考察信息披露,会发现信息披露既不易得也不易解,且披露内容往往太长太多,晦涩难懂。

机制三:做强独立实质的托管机制。资管行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也可能会出现“公地悲剧”。所以建立这三大机制是行业所努力的方向。

三大机制之下,信义义务如何做实,要有三大抓手,这三大抓手都是当前行业的基本功:一是构建符合客户最佳利益的销售服务。在中国,我们称之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美国叫它“最佳利益原则”。任一机构向其客户销售产品时,要尽好披露义务、审慎义务、利益冲突义务与合规义务。二是创设基于客户生活目标的解决方案,这可能与我国资管行业之前“以产品为中心”的思路不太一致。基于客户的大学教育、退休储蓄及其他特定人生目标去创造一个与投资、生活高度关联的产品是很有价值的。三是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投资者教育。按照国际准则,投资者教育应该是一个包含机构、形式、内容、对象等各项元素的多样化生态体系。

第五章:践行使命

助力实体经济 创造社会价值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中国资管行业要从科技自强、双碳承诺、共同富裕、养老体系四方面创造社会价值。同时,资管机构还应躬身入局、补齐短板,打造三种能力:

第一,通过投资和商业银行融资联动,解决初创企业的融资痛点。《报告》里介绍了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案例。

第二,专业投后管理赋能被投企业。目前,我国资管行业投后管理操作方面,多数投资机构仍仅参与了投后企业的经营监测与支持性工作,只有少部分机构与被投企业开始合作孵化,挖掘被投企业新的价值增长点。而放眼全球,事实上已经有很多顶级私募机构参与到了深度改造被并购企业的事务当中,具体而言,尤以端到端的实物资产深度运营为主。2022年,我国公募REITs刚刚起步,投资机构深度参与实物资产运营这个话题变得颇有价值。《报告》还以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博枫(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Inc.)为例,2021年底其资产规模达6,900亿美元,运营项目包括纽约市下曼哈顿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市金丝雀码头物业综合体等。博枫整合了工程技术、成本管控、租户代理等各环节的领先资源,实现了端到端的资产价值提升。博枫以“资管+运营”为架构,对投资标的进行投研、开发、建设、招商、管理全链条价值提升。团队认为,未来的中国REITs领域可能也会产生一批像博枫这样的机构。

第三,资管机构应积极扬帆中国养老保障三支柱建设的巨大蓝海。

以上就是《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1》报告全五章的主要内容。另外,除《报告》的主要章节之外,每年都有专题的深入研究。今年共四个专题,覆盖监管体系的演进、中外资管行业和产品的对比、人才的激励机制以及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时光如梭,2021已成过往,2022开局即变局,一切都始料未及。我们看到地缘冲突和全球疫情正深刻地改变着原来的世界秩序。接下来,为应对市场变革,我国资管行业应如何保持韧性?资管市场如何持续增长?中国企业如何成为资本融资新生态的一环?资本市场下一步如何建设?财富端、养老端及渠道端如何协同配合?一系列复杂又实际的问题还有待行业同仁们勠力同心、深度思考,携手推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健康成长!

顶: 2251踩: 61287